健康

如何透過飲食選擇, 餓死癌細胞~

摘要

1.人體異常的血管增生, 會餵養癌細胞  (段落4:10-4:40)

2.能夠阻斷非病腫瘤(即微腫瘤) 的血液供給, 即可防止癌細胞長大

3.除了抗血管新生藥物療法之外(以毒攻毒), 某些天然食物也能預防(自然預防) (段落6:40)

4.預防癌細胞長大, 可透過飲食, 尤其是抗血管增生的食物(12:56)

投影片列出 (英翻中):

綠茶, 草莓, 黑莓, 藍莓, 橙橘, (紅)葡萄, 檸檬,蘋果, 鳳梨,櫻桃,紅酒, 大豆,小白菜,甘藍菜,

人參,灰樹花,甘草,薑黃,荳蔻, 薰衣草, 南瓜, 海參,鮪魚,歐芹,蒜頭,番茄,橄欖油,葡籽油,黑巧克力

5.最後提到肥胖

Categories: 健康

用超級食物戰勝疾病

未來疾病的解藥,不是全靠藥物,而是靠植物營養素。

這位醫師不是說教,而是告訴我們健康的真相。

{胃細胞}            7天更新一次;

{皮膚細胞}      28天左右更新一次;

{肝臟內細胞}180天更换一次;

{紅血球細胞}120天更新一次……

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身體98%的細胞都會被重新更新一遍。

只要營養充足,受損的器官通過細胞的不斷 “新陳代謝”和
“自我修復”,經過一段時間,受損的組織和器官就會被 “良性轉換”

Categories: 健康

十大危險致癌因子報你知

現今醫學對癌症的共識是:一種多重因子造成的疾病結果。以下選出較為公認的十個致癌因子稍做簡介,說明其致癌性:

1)病屋症候群/與居住環境有關的另一因素,最初是從德國開始受到關注的。二次大戰後,德國用合成建材蓋了很多房子,居民在居住一段時間後開始出現病症,這就是病屋症候群的由來。只要聞得到的新屋味道,便代表有化學物質存在,很可能是刺鼻的甲醛或其他化學物質,而甲醛致癌性,與香菸以及炒菜產生之油煙無關的肺癌,便可能是建材的化毒所致。

2)游離性輻射/游離性輻射不僅存在於自然環境,也廣用於醫學上,然而,我們發現隨著游離性輻射使用時間的增長,其風險也變得愈來愈大!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分子與細胞生物系的退休榮譽教授約翰‧高夫曼醫生暨博士(John Kauffman)在研究游離性輻射30年後下了結論說:「輻射暴露時間愈久,所需的致病劑量就愈小。」他認為所有的癌症皆會受影響,過去人們對高劑量輻射的安全性低估了十倍─連乳房X光攝影術也不例外,雖然醫師口口聲聲說此種檢測只會讓病人暴露於低劑量輻射,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避免的方法無二,就是不暴露,也就是不做乳房X光攝影術,改做無輻射暴露的溫度顯影術,此法用紅外線做異常體溫的顯現,比乳房攝影術還敏感,病人有初期感染與溫度異常的現象,在腫瘤未出現前即可測得,所以也有預防的效果。
此外,家中的輻射線多半來自磁磚上的釉或花瓶上的釉,因為釉土容易具高輻射性。

3)核子輻射/即使是低度暴露,也被發現會提高致癌風險。居住在核能發電廠80公里內的婦女有乳癌增加的風險,美國紐約長島區鄰近四座核能發電廠,是全國乳癌最高的地方。美國環保署工作人員節‧古德(Jay Good)進一步的研究發現,1/3的美國土地處於核能發電廠一百八十公里內,這些地區的乳癌發生率占了全國的一半。從1950到1989年,鄰近最舊型七座核子反應爐的14個縣中,乳癌死亡成長率是37%,是全國平均成長率(1%)的37倍。此外,在長期追蹤下,我們也發現核子反應爐的相關工作人員,在各種癌症發生率上或多或少都有增加的風險。核子衰退後的輻射性產物─特別是碘與鍶,可能是主要的致癌因素。研究機構對臺灣南北核子發電廠所導致的癌症增加率,也應該估算一下了吧!

4)有機磷農藥與殺蟲劑(環境荷爾蒙)/環境荷爾蒙又叫荷爾蒙阻斷物,某些具有仿荷爾蒙的作用,另一些卻有阻斷荷爾蒙的作用。以色列的一項乳癌研究證明了這項危害,表示乳癌組織裡的DDT與PCBs(多氯聯苯)比正常的乳房組織及鄰近的其他組織高出很多,一旦禁止這些農藥後,母奶中的毒素濃度隨即顯著下降,之後十年,乳癌死亡率下降了30%,此數據甚至發生在其他致癌風險因子有升無降的情況下!不僅如此,農業上使用的除草劑同樣有致癌風險,而給寵物帶的除蟲環也含有高度致癌性的殺蟲劑,對小孩子的傷害更大。許多這類毒素都具雌性荷爾蒙的活性,被認為是臺灣婦女比歐美提早十年得乳癌的原因之一。最近的食安連三爆顯示,臺灣食用油受反式脂肪酸與致癌重金屬的汙染,可能會同時提高乳癌、子宮頸癌與 卵巢癌的風險。主要的前十種殺蟲劑是:異辛酯(2,4,5-T ester)、阿特拉津(Atrazin)、艾氏劑(Aldrin)、DDT、Dichlorvos(獸用驅蟲劑)、狄氏殺蟲劑(Dieldrin)、硫 丹(Endosulfan)、六氯酚(Hexachlorophen)、馬拉松(Malathion/Metothrax)、巴拉松(Parathion)。

5)工業汙染毒素/化合物與重金屬毒也會隨著工業汙染進入人體。不論是臺灣或美國,鄰近工業區及工業區下游河川地附近的居民致癌率往往都偏高,臺灣的癌症地圖顯示,汙染河川的下游是癌症病患的集中地區;美國佛羅里達州工業毒理學家史丹寧鳩博士(Steininger)實驗分析後發現,癌症病人的癌細胞往往含大量毒素,而在過去一百年,單單重金屬的環境汙染便已增加了一千倍。

南韓三星公司近幾年飽受指控,直指其為員工罹患癌症、各種疾病的元凶,更有報導指出,已有超過兩百位生產線員工死於癌症三星原本矢口否認,直到《華盛頓郵報》的深入追蹤及各個國際媒體的跟進,才在輿論壓力下,於2014年5月由副總裁出面道歉賠償員工。之後《赫芬頓郵報》和《韓民族日報》合作,以系列報導揭露出,三星公司充滿毒素的工廠作業環境除了致使作業員生病,甚至可能會讓他們生出來的小孩產生各種先天性疾病。有些員工要負責灌注化學物質到儀器中,再用三聚氰胺洗晶片,而在加熱過程中,會接觸到苯、甲醛致癌物,這些毒素也會隨懷孕而流往胎兒,造成先天缺陷或疾病。臺灣也應正視國內幾個電子園區的毒素汙染問題。

6)水源汙染/許多地表與地下水源已經受到汙染。水源不僅有農業與工業汙染物,也會受過度繁殖的藻類所產生的毒素汙染。美國地質調查發現,農業區的3300多個地下水井中,將近一成亞硝酸鹽的汙染─空氣與水源汙染是類環境毒素散播的主要兩大途徑。來自雲林縣烏腳病地區的李秋涼老師已無親人,皆死於砷引致的癌症,唯獨她搬到埔里居住,並且吃野菜、力行生機飲食,因此得以存活許多年,迄今無恙。

7)抽菸、咀嚼菸草/這是最強的單一致癌物,與它有關的癌症包括肺癌、頭頸癌、口腔與鼻咽癌、膀胱癌、腎癌、胃癌、子宮頸癌胰臟癌白血病香菸燃燒會產生超過兩千種化合物,許多都具毒性,所以吸二手菸也會有致癌風險,與苯、氡氣及石棉同屬已知的人類致癌物。更要注意的是,加糖的香菸更毒,英國香菸糖分為全球最高,致肺癌率也最高;法國香菸無添加糖,致肺癌率最低,美國香菸的糖分與致肺癌率則介於英法之間。香菸會壓抑自然殺手細胞與免疫球蛋白IGA的生產─抵抗病毒與細菌的第一道防線,而糖與其他有機化合物焦化時,會產生壓抑免疫系統致癌物。此外,咀嚼菸草會讓口腔接觸大量的毒物,容易導致口腔癌症。

8)荷爾蒙療法/服用避孕藥改變荷爾蒙會增加罹癌的風險,避孕藥有增加乳癌與子宮頸癌的風險;服用合成的各式雌激素以避免停經徵狀者,則會增加子宮內膜癌與乳癌的風險。此外,使用生長激素來促進乳牛產奶的行為也應該歸類於此風險因子,因為生長激素會促進胰島素生長激(IGF)的生產,IGF為惡名昭彰的癌症助長物。

9)食品添加物/已有一些食品添加物被證實會促使癌症生長,其中最直接的,是防腐的硝酸鹽及亞硝酸鹽。不過,更可怕的其實是我們每天有心無心攝取、多種安全劑量內的食品添加物─沒有人知道合併累積量是否有增強作用。主要的前十種食品添加物是:苯酸混合物(Benzoic acids)、山梨酸及山梨酸酯(Sorbic acids and Sorbates)、奎寧(Quinine)、三多食子酸鹽(Gallates)、味精MSG, monosodium glutamate)、亞硝酸鹽(Nitrites)、苯甲酸酯(PHBs, esters of benzoic acids)、磷酸鹽(phosphates)、水楊酸鹽(Salicylates)、(亞)硫酸鹽(Sulphites, sulphates)與二氧化硫(SO2)。

10)長期熬夜不睡/早、中、晚三班制是追求工業效率的極致表現,卻也造成很多免疫失調的健康問題,癌症便在其內。不論原因是工作還是失眠,晚上不睡覺會減少褪黑激素的產生,褪黑激素是對人體的復原最具影響力的單一荷爾蒙─連空姐因長途飛行而改變睡眠習慣,都有升高乳癌罹患率的風險(當然,頻繁的飛行也讓空姐暴露於大量的輻射線)。任何會造成褪黑激素減產的因素,對癌症患者皆無益。

(本文摘自/別讓癌症醫療殺死你/柿子文化出版)

Categories: 健康

礦物質缺乏已經成為新世紀全球性人類健康的危機

缺乏礦物質與人類健康
 引用自: http://www.cgb.com.tw/j2j0/cus/cus1/hel/hel5/50001.jsp 長庚生物科技
“把您的食物當成您的藥,如此,您的藥就是每日的飲食"
“Let your food be your medicine and your medicine be your food"
希波克拉底 (西元前460~359年) 現代醫學之父

礦物質缺乏已經成為新世紀全球性人類健康的危機

1936 年美國參議院發表的第264號文件中,多位權威機構提出警告:"由於貧瘠的土壤,導致美國國人健康明顯地惡化,證據並顯示美國國內退化性疾病 (degenerated diseases)呈穩定地成長"。 土壤的貧瘠最主要是礦物質的缺乏,直接使體需要的營養不能充分的攝取,不僅無法供應生命足夠的能量外,還會導致疾病發生,對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威脅。在 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中發表的資料,針對全球各地的地質進行統計,發現過去一百年來世界各地土壤貧瘠惡化的程度已經相當嚴重:

地區 礦物質流失比例

北美洲
85%
亞洲
76%
南美洲
76%
非洲
74%
歐洲
72%
澳洲
55%


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根據美國農業部國家研究諮詢會的分類,可分為巨量礦物質(macro minerals)及稀有礦物質(trace minerals),人體每日需要達100mg以上,包括鈣(calcium)、氯(chlorine)、鈉(sodium)、鉀 (potassium)、磷(phosphorus)、鎂(magnesium)及硫(sulfur)等七種,其餘人體每日需要達100mg以下者,稱為 稀有礦物質(trace minerals)。

礦物質參與人體各項的酵素活動、平衡體液及能量補給等生化反應,擔任其中重要的觸媒角色,當人體缺少足量的礦物質時,會遲滯或破壞正常功能,終將造成人體 基因突變、免疫功能及內分泌失調、皮膚病變、生成癌細胞及腫瘤,加速身體老化等症候。

礦物質參與人體的生理功用

保護心臟、調整血糖及血壓 Na、Mg、Cr、Co、V、Zn、Cu
增強腦力、促進神經傳導 K、Mo
促進骨骼、牙齒發育及預防禿髮 Ca、P、S、F、Si、Sn、B
催化細胞代謝、補血、增強氧氣運送、改善肌肉無力症 Mg、P、S、Fe、Ni、Co、Ge、La、Mo
抗老化 Zn、Cu、Se、Mn、Ge
促進荷爾蒙組成 I
調整體液 Cl、Na、K

保護心臟、調整血糖及血壓
Na、Mg、Cr、Co、V、Zn、Cu


對於礦物質匱乏,多位學者提出了他們的看法:

“美國前十大死因與退化性疾病有關,而在美國有94%的人死亡可以直接與因營養缺乏所引發的退化性疾病有關"
“The top 10 causes of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diet related degenerative diseases . Ninety-four percent of deaths in America could be directly linked to degenerative diseases that resulted from nutritional deficiency."
C. Everett Koop 博士,1988年美國國會軍醫報告

“礦物質的主題是最常被忽略的研究領域,令人非常感到好奇的是,礦物質是建構所有生命主要部份。經過沖蝕及拙劣的耕種技術,已使土壤幾乎耗盡這些活性元素。"
“The most neglected area yet to be fully researched is the subject of minerals and trace minerals. This is remarkably curious as minerals and trace minerals are the very building blocks of all life forms. Through erosion and poor farming practices, the soil has become nearly exhausted of these vital elements."
D.W. Cavanaugh 醫學博士,康乃爾大學

“當酵素需要的多種元素從土壤消失後,人體多種功能無可避免的失常,因此營養不良引起的併發症已是多數而非少數人的病。"
“As the various elements required by enzymes disappear from the soil, various body functions must inevitably fail, so that diseases of malnutrition become the norm rather than the exception."
Hamaker、Weaver博士合著 “SURVIVAL OF CIVILIZATION"

“營養的重要及補充食品的優點,對於促進健康及疾病預防的科學研究文件正快速的累積。"
“The importance of nutrition and the benefits of dietary supplements to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have been documented increasingly in scientific studies."
1994年美國國會法案"The Dietary, Supplement Health, and Education Act"" 貧瘠的土壤代表著生病的植物、動物及人類。人類生理、心理與道德的健康主要取決於食物是否能提供足夠且適當比例的礦物質。"
“Sick soils mean sick plants, sick animals and people. Physical, mental and moral fitness depends largely upon an ample supply and, proper proportion of the minerals in our foods. Nerve function, nerve stability, nerve cell building likewise depend thereon."
– Charles Northen博士,1936美國參議院第264號文件

人為破壞是造成土壤貧瘠的主因

歷經一、二百年人類濫用化學肥料及過度利用耕地,原本土壤內的豐富礦物質已經消耗殆盡。土壤中可提供多達80種以上的礦物質,除使植物進行正常代謝外,並 幫助植物成長碩大體型,或增強抵禦嚴酷氣候環境下的生命力。植物有兩種方式取得並利用土壤礦物質,一是由根部吸收已被微生物(organisms)分解可 直接吸收的礦物質,一是藉由根部產生酵素分解礦物質再利用。

人類耕種偏好氮(nitrate)、磷(phosphorus) 、鉀(potassium)等人工肥料,使作物喪失了吸收其他礦物質的機會,再加上同一耕地周而復始的重複使用,已使該地表土壤的礦物質大量耗失,還有除 草劑及殺蟲劑普遍地使用,直接殺死土壤中可分解礦物質的微生物,使得土壤提供植物礦物質的途徑更加的困難。

食物已無法提供人類足量且多樣的礦物質

人類可由五穀、魚、 肉、蛋類及蔬果中獲得五大類營養素,其中的礦物質主要來自於土壤經由植物有機轉換後留存於植物體內,人類直接食用蔬果或透過食用牲畜間接攝取。由於人為破 壞造成的土壤中礦物質匱乏,因此就算攝取再多量的蔬菜水果,也無法提供人體生化功能所需的足量礦物質,
缺乏足量且多樣的礦物質參與,人體的各項酵素活動、平衡體液及能量補給等重要生化功能將遭到遲滯或破壞,最後造成人體內的基因突變、免疫功能及內分泌失 調、皮膚病變、導致癌細胞及腫瘤生成,加速身體老化的症候。


" 我們可以追溯任何的疾病、症狀與病痛的起因自礦物質的缺乏"。
“You can trace every sickness, every disease, and every ailment to a mineral deficiency."
二次諾貝爾獎得主Linus Pauling博士

礦物質缺乏加重慢性疾病的威脅

人體長期缺乏礦物質, 會減低體內酵素活動,減抑免疫功能及內分泌平衡,增加慢性疾病的發生機會。在過去國人十大死因的統計中,惡性腫瘤(即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 病、慢性肝病、腎炎腎症候群及腎變性病、肺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及氣喘,都屬於慢性疾病的範圍。如何預防慢性疾病及其併發症的發生,達到延長生命並增進生 活品質,是二十一世紀醫學界的首要課題。

預防疾病比起治療疾病來的更容易、更實際、而且更經濟。一個著名的美國營養權威曾指出:" 一種能確實解決(美國)民眾容易受到感染的狀況就是(藉由食品)補充均衡比例的鐵、銅及其他的礦物質。" 這種方法能有效刺激身體受感染時激發的自體免疫功能,達到其他醫療方法及人工藥物所無法比擬的功效。


“雖然大眾沒有廣泛認知,維他命能在人體內掌控礦物質的使用,但缺少礦物質,維他命將無法發揮功效。缺少維他命,生物系統尚能運用礦物質,然而缺少了礦物 質,維他命就會失去作用。"

1936美國參議院第264號文件
“It is not commonly realized, however, that vitamins control the body’s appropriation of minerals, and in the absence of minerals they have no function to perform. Lacking vitamins, the system can make some use of minerals, but lacking minerals, vitamins are useless."

發揮維生素的效能需要微量元素的參與

在促進人體生化正常反 應中,維生素的地位也不容忽視。維生素又稱維他命,包括脂溶性(A、D、E、K)及水溶性(B、C、生物素及葉酸)等二十餘種,能維護體內系統正常功能, 幫助細胞及蛋白質代謝,促進骨骼及牙齒生長,減緩老化。維生素屬於大分子結構,大部分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必需藉由食物吸收,而讓維生素發揮其功能,關鍵 在於是否有微量元素共同參與,缺少維生素,生化反應尚且能依靠礦物質完成,但缺少了礦物質,維生素就會失去作用。因此營養食品只提供維生素是不夠的,還需 包括均衡的微量元素方能畢竟其功,而有些維生素成份是由化學合成製造,往往容易對人體產生不良的影響。

補充人體必需礦物質的三大來源

食物已無法提供人體充足的礦物質,有許許多多的研究機構,極力研發能提供足量均衡的礦物質營養補充品,幫助人類遠離慢性疾病侵擾。為了解決食物缺乏礦物質的迫切問題,科學家經過研究,歸納能補充人體礦物質的的主要來源:

一、 海水:
陸地地層表土經過雨水及河川的沖刷,土壤中的礦物質會隨著河水匯集入海,沈積並最後完整地保留在深層海水及海床上,經研究證實,海水的滲透壓與人體體液相 近,成份亦極為相似,食用經過處理的深層海水,其中的礦物質能輕易被人體吸收。

二、 火山:
地球主要由無機質構成,藉由火山噴發的岩漿,能將地心蘊藏的礦物質覆蓋在表土上,達到天然界自然機制的平衡,火山地區生長的植物(如蘆薈),能從土壤中有 機轉換,使它們雖處在充斥硫磺及缺少水份的惡劣環境,仍能展現充沛的生命力。

三、 植物化石礦:
七千萬年前的侏羅記時代,地球孕育出體型龐大的生物。當時植物在頭一年能長高10公尺,食草性恐龍的嘴巴雖然不比現代馬來的大,卻擁有30,000公斤的 體重,仍能行動自如,科學研究指出,讓這些碩大的生物能活躍並主宰地球的主要力量,來自於當時土壤提供了豐富且多樣的礦物質。雖然這些遠古生物已經絕跡數 千年,但深藏地底的植物化石礦卻仍完整保留當時相同的礦物質,值得多加利用。

金屬態礦物質普遍不能 溶於水(具疏水性),且服用過量會使人中毒,但經生物完成有機轉換後,卻能擺脫原本金屬態型態會引起細胞中毒的危險,轉變成可完全溶於水(具親水性)的特 性,使人體吸收後立時發揮功效,此稱之為"微量元素",而多量且均衡補充人體天然溫和微量元素是預防新世紀人類慢性疾病的最佳途徑。

Categories: 健康 | 發表留言

在 WordPress.com 建立免費網站或網誌.